現在世界各國采取的抗疫措施在某些情況下造成了國際交流斷絕和各國更加擔憂能否保證抗疫用品供應這一涉及國家安全的問題,這就可能導致各國都將關鍵醫療用品和藥品的生產能力保留在本國國內。
由于這些醫療用品中的許多種主要是在中國、美國和其它地方生產的,因此也就有越來越多的議論,要各國與中國進行更廣泛的“脫鉤”。
美國特朗普政府的高級官員已開始放風說,美國政府可能會補償美國公司將業務遷出中國所遭受的損失,此舉是為了分散全球供應鏈的地緣風險,減少對中國的過度依賴。
日本也采取了類似措施,宣布將向日本企業提供總額為2200億日元(約合20億美元)的直接貸款,用于幫助日本企業將生產從中國遷回日本,另外還將提供235億日元幫助日本企業從中國遷出轉移到其它國家。
中國是全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資目的地國,美日這一舉措對中國構成了多大的威脅?答案:這不過是自產自銷的“空談”。
盡管美國當選總統拜登也談到要把制造業崗位帶回國內,但他選擇的國務卿托尼布林肯(Tony Blinken)卻毫不含糊地將候任政府與脫鉤觀點拉開了距離。
在競選期間,布林肯在美國商會舉辦的一次活動上說:“像一些人所說的那樣,嘗試與中國完全脫鉤……是不現實的,而且最終會適得其反。那將是個錯誤。”
美國候任國務卿托尼·布林肯
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正如布林肯所說,與中國脫鉤根本不現實。中國的比較優勢已不再是廉價勞動力。事實上,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一直在持續上升。
與此同時,中國產品制造商也大幅提升了自身能力,他們的做法首先是組織和協調復雜的供應商網絡、管理庫存、對材料和部件進行質量控制,其次是開始自己生產以前由國外供應的精密關鍵部件。
例如,2009年,中國只完成了蘋果iPhone 3G手機的組裝工作,占總材料費的3.6%。到2018年,中國為iPhone X手機制造了許多更復雜的部件,包括印刷電路板、電池組和相機模塊,這使其在材料費中所占份額增加到了總額的25%。
這反映出中國制造業的總體趨勢。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在2005年至2015年間,中國出口產品的本國含量比例從74%上升到84%。這種能使中國制造業供應鏈增值的綜合生態系統很難在其它國家進行復制。
我們應該期望看到低端制造業從中國轉移到更低成本的國家。多年來,許多中國制造商已經將勞動密集型生產業務外包給東南亞國家去做。
許多跨國公司出于類似原因也在這樣做。現在,他們可能會故作姿態,以這種撤出動作去迎和“更少依賴中國”的論調,這不過是為了預留后手以應付美國或其它國家內部可能出現的負面報道。
中國市場:因太大而不容忽視
但是,一些低端制造業遷出中國本就是既有大趨勢的一部分,這并不是脫鉤。跨國公司承擔不起脫鉤的代價。龐大的中國市場太重要了,根本不容其視而不見。
例如:
中國是蘋果公司的第三大市場,其產品在中國的銷售額占其全球銷售額的20%,僅次于美國和歐盟市場。 通用汽車每年在中國的銷量超過300萬輛,這使中國成為其全球第一大市場,年銷量超過美國20萬輛。 康明斯大約三分之一的發動機銷往了中國。 肯德基目前在中國出售的雞肉產品比在美國的多。2014年,麥當勞在中國開設了自己的第2000家分店。目前麥當勞在中國有3000多家分店。 2019年,英特爾在中國的銷售額超過200億美元,超過美國銷售額的4倍,而高通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銷售額超過115億美元。
這些公司不會離開中國市場。同樣,其它跨國公司甚至許多中小企業也不愿將自己的中國市場份額拱手讓給其競爭對手,因為那樣做就使其競爭對手可以利用其在中國的利潤,在全球其它市場獲得競爭優勢。
資本正在流入而不是流出中國
今天前10個月的外商直接投資數據證明了這一點。在第一季度外商直接投資同比下降10.9%之后,外商直接投資在第二季度增加了8.4%,與2019年相比,2020年上半年的外商直接投資與上年同期相比僅下降了微不足道的1.3%。
從7月到10月,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又連續四個月增長,其中9月增長25%,10月增長18.4%。今年前10個月,外商直接投資較2019年增長3.9%。
關鍵在于,2019年是中國外商直接投資創紀錄的一年。因此,盡管全球疫情嚴重,中國仍有望迎來另一個創紀錄的外商直接投資流入年。
你們現在聽到的聲音并不是那些脫鉤敘事所暗示的外國公司爭相逃離中國的踩踏聲,而是世界各地的跨國公司和中小企業蜂擁而至的推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