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來,中國如何從全球化受益者成為貢獻者 ?
據僑報特約記者趙曉旭2021年11月10日報道,2021年是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自1971年10月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以來,聯合國與中國在世界和平、中國及世界的經濟發展等問題上進行了緊密合作。在過去50年中,中國經歷了巨大經濟社會轉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王華(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王華近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一路走來,中國始終在為推進全球化進程做出自己的貢獻,中國從一個參與者逐步發展成為了一個建設者、貢獻者,同時也是一個捍衛者。
中國發展得益于經濟全球化
王華指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也經歷了一個不斷變化、發展、進步的過程,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
經濟全球化經歷了三次大浪潮,前兩次由于種種原因中國未能積極參與其中。但自1978年以來,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這時恰逢第三次經濟全球化大潮,“這一次,中國積極主動的與世界經濟對接,融入到了此次經濟全球化大潮之中。”他說。
尤其是于2001年,中國經過長達15年的不懈努力,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將自己的貿易投資規則全面與全球貿易投資規則對接,中國真正地開始成為全球產品鏈、價值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加入WTO是中國參與全球化進程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和關鍵轉折。”王華強調。
王華表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推動了國家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這幾十年來,中國不僅實現了8億人擺脫貧困,成功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成為世界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一路走來,中國確實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
今年6月,游客參觀位于北京東單體育場旁的“走向世界”花壇。(圖片來源:中新社資料圖)
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日益顯著
然而,隨著自身不斷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合作能力不斷提升,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也日益顯著。王華說:“中國不僅融入全球化,更持續不斷地為全球化做出了積極貢獻。所以,中國既是受益者也是貢獻者。”
1979年,聯合國組織在中國開設了第一個聯合國辦事處,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德(Siddharth Chatterjee)11月2日在全球化智庫舉辦的紀念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座談會上介紹,幾十年來,中國一直是聯合國體系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
他表示,在過去50年里,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超過7.5億中國人擺脫了絕對貧困,GDP從1979年人均180美元增加到今天的近1.2萬美元,中國的成功經驗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的楷模。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9月28日發布的《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中講到,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克服疫情影響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12.7%,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和貿易復蘇的重要力量,為維護全球供應體系的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王華也提到,中國從2006年起已經連續15年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
2021年7月,中國老撾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項目-萬象賽色塔低碳示范區新能源車發運儀式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行。(圖片來源:中新社資料圖)
與世界合作共贏
在王華看來,除發展變化和貢獻外,最難能可貴的是中國一直把合作共贏放在首位。“在全球化當中,中國通過學習、努力、奮斗實現受益的同時,更希望能與世界各國共同攜手、互利合作,推動全人類共同的發展。比如,一直以來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都基于此。”他補充到。
中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國際合作司司長田林在11月2日全球化智庫舉辦的紀念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座談會上也表示,中國一直積極地推動世界共同發展,倡導多邊合作。
“比如,中國成立了南南合作援助基金,與聯合國10個以上的機構合作,在50多個國家實施100多個關注民生的項目,獲益人群超過2000多萬人。同時還成立了南南合作與發展研究所,共享發展經驗與教訓,搭建研究和交流的平臺,成立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為100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等等。”他說。
完善全球治理 中國發揮哪些作用?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權利。加入聯合國50年來,中國堅持多邊主義政策的初心從未改變,這一態度也引來聯合國官員點贊。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近日就對中國深入參與聯合國事業、全力支持聯合國發揮核心作用表示了贊賞,期待未來中國能夠在世界舞臺發揮更重要作用。
2016年9月4日,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來杭州參加G20杭州峰會,圖為潘基文在新聞發布會上發言。(圖片來源:中新社)
中國是世界和平建設者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50年來,中國深入參與聯合國事業,以實際行動堅定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中新社報道,多年來,中國堅持多邊主義政策的初心從未改變。在近日發布的《中國聯合國合作立場文件》中,中國再次表達了自己的國際秩序觀:“聯合國憲章奠定了現代國際秩序基石,確立了當代國際關系基本準則。”“中國將繼續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面對挑戰,世界需要真正的多邊主義。”
中國維護多邊主義的堅定態度也贏得了聯合國的好評。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近日就對中國50年來深入參與聯合國事業、全力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表示了贊賞,并期待未來中國能夠在世界舞臺發揮更重要作用。
潘基文表示,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在世界許多地方積極投身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中國在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發展,中國的成功顯然正在激勵其他發展中國家,它們在經濟和技術領域取得進步的過程中學習借鑒中國的經驗。
潘基文說,中國一直積極參與全球事務,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參與者之一,其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影響力也迅速增長。因此,國際社會自然期待中國在政治、社會經濟和人權等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具建設性和有益性的作用。
潘基文指出,中國在發展與世界各國的關系中也秉持多邊合作原則。中國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和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其倡導的理念與《聯合國憲章》是一致的。他希望中國今后繼續與聯合國密切合作,讓世界更美好、更安全、更繁榮。
潘基文提到,眾所周知,世界正面臨氣候變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等嚴峻挑戰。然而,國際事務中最嚴峻的挑戰是多邊主義的弱化。多邊合作不是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單獨完成的,它需要所有人的集體意志和智慧,以及聯合國所代表的共同目標感。
潘基文表示,近年來多邊合作減弱令人失望,他不得不敦促世界領導人更加積極地培育多邊主義。
2012年2月4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保東在聯合國安理會就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進行表決中投否決票。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50年來,一共使用16次否決權,其中10次與敘利亞問題有關。(圖片來源:新華社)
正本清源 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
正如潘基文所說,眼下,多邊國際秩序正經受考驗。
北京語言大學聯合國研究中心主任賈烈英以當前的抗擊國際合作為例指出,適逢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疊加交織,多邊主義與單邊主義的分歧被放大,偽多邊主義泛濫橫流,對國際秩序造成了嚴重沖擊。
“聯合國是最大的多邊主義機構,如果不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它就會缺乏合法性和代表性。”賈烈英分析認為。他表示,偽多邊主義導致部分國家支持聯合國的意愿降低,恐會拖累全球抗疫努力,對國家秩序造成損害。
賈烈英分析指出,對于多邊主義的理念危機,中國不僅以實際行動支持聯合國,還在理念上正本清源,提出多邊主義真偽之辨。今年以來,“真正的多邊主義”成為中國外交的高頻詞。
發揮建設性作用 維護國際秩序
回首過去,自恢復合法席位以來,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始終致力于推動國際公平正義,維護發展中國家、弱小國家的正當權益;在對外交往中,踐行“結伴而不結盟、合作而不對抗”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努力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堅定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連續多年以超過30%的貢獻率助力全球經濟復蘇。
中國外交學院副院長王帆表示,“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維護國際秩序的初心始終如一。”另一方面,相對穩定的國際秩序也讓中國從中受益。聯合國對維護戰后國際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樣的國際秩序也為中國實現自身發展奠定了基礎。“從參與設計國際秩序到成為國際秩序的受益者,中國理應將秩序本身建設好、維護好。”
王帆說,國際秩序是動態發展而非靜止的。目前,發展中國家不斷壯大,在全球事務中發揮了更大作用,承擔了更大責任,卻沒有獲得與之相匹配的影響力。王帆認為,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一員,中國發揮建設性作用,與各國一起尋找改革和完善國際秩序之道,為其“國際秩序維護者”的角色定位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中國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平、公正、合理方向發展,是順應了國際形勢與發展趨勢。”
言出必行 助推全球治理新格局
當前世界經濟飽受新冠肺炎疫情打擊,人類再次走到十字路口。是以鄰為壑還是堅守多邊主義?
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唐穎俠表示,實現全球發展的關鍵在于落實,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踐行承諾,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中國在與聯合國50年的合作發展中從不空談,言出必行。
目前,中國與141個國家及包括19個聯合國機構在內的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國加入幾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間國際組織,參加了600多項國際公約及修正案,善意履行條約義務。
唐穎俠說,通過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在國際關系中實現合作共贏,這正是全球治理新格局的真諦,也是聯合國存續發展的價值所在。
中國減貧成就給世界哪些啟示?
據僑報網訊 消除貧困是人類一直以來的夢想,也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第一目標。中國徹底擺脫極端貧困,對世界的影響十分可觀:中國幫助全球3/4的人口擺脫極端貧困,其經驗做法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重要典范和樣板。
為了解中國如何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貢獻,以及中國如何做得更好,《僑報》近日專訪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駐華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談及中國減貧經驗走出國門的實例,以及未來全球減貧事業的發展方向。
圖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駐華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圖片來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官網)
記者:近幾十年來,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在減貧方面尤其取得了顯著進展。您如何評價中方在這方面的努力?
白雅婷:中國在解決國內貧困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在過去40年里,中國共有7.7億人脫貧,約占同期全球脫貧人口的3/4。毫無疑問,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同時,中國的脫貧成果也為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目(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做出了巨大貢獻。
展望未來,在中國下一階段的發展中延續當前積極的減貧勢頭至關重要,且未來應重點關注減少經濟不平等和縮小貧富差距。
自2000年以來,中國收入最低的40%民眾經濟水平提升有限。相比整體人口中1%的最高收入群體,上述40%民眾的收入增速僅占一半。此外,2020年,中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農村地區高出2.6倍以上。與此同時,中國仍有超過6億人每月靠1000元人民幣左右的收入生活。
此外,更廣泛地幫扶城市貧困人口也十分重要。目前,約有750萬城市人口正在領取“低保”,這凸顯了我們應對城市弱勢群體給予更多關注。
記者:您認為,中國的減貧工作是否能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范式?您能否介紹一些外國借鑒中國減貧經驗的具體實例?
白雅婷:雖然各國發展背景不同,但中國在減貧方面的經驗確實為全球減貧事業提供了大量借鑒。作為重要的全球發展伙伴,中國可以在資金投入、人力調配、政策監督和制定長期政策方面與其他國家分享經驗。
例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一直在通過多個南南合作(South-South Cooperation)項目助力中國分享減貧經驗。目前,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正在黎巴嫩開展一項扶貧計劃,為當地女性和青年賦能。
該項目依托于中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SSCAF),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中國政府共同開展,旨在提高黎巴嫩中小企業/合作企業和獨立貿易商(特別是女性和青年)的商業發展能力。
該項目為上述對象和黎巴嫩當地商業發展服務機構提供了電子商務平臺操作培訓,同時為他們提供了電商運營所需的硬件和軟件。
在中國,許多人都有使用電子商務的成功經驗,電商也幫助貧困家庭參與市場競爭,并為他們提供創收機會。黎巴嫩的扶貧項目正是借鑒了這一經驗。
記者:在向全球分享中國成功的減貧經驗方面,官方的努力和非政府組織的合作如何發揮作用?聯合國在這方面如何提供幫助?
白雅婷:在減貧方面,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非政府組織應積極支持。
一直以來,中國政府致力于參與這方面的工作。中國成立了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CIKD),旨在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在發展問題上的知識交流。
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中心成立于2005年,得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支持和建議,旨在創建一個全球減貧知識中心。從那時起,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便為世界各地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官員和專家提供了減貧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培訓。
2019年,中國商務部國際司和聯合國駐華系統出版《回顧與展望——中國與聯合國減貧合作四十年案例集》一書,展示了聯合國系統與中國在減貧領域的合作。該書深入分析了34個減貧合作項目,重點介紹了優秀的減貧措施和經驗,希望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有所借鑒。
記者:后疫情時代,貧困、糧食短缺、失業問題日益突出,中國和世界如何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
白雅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2020年人類發展報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顯示,人類目前的發展體系已經受損,我們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正處于不可持續的發展軌道上。
如果我們想要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迫切地重新構建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已勾畫出強有力的總體框架,即到2030年,建設一個更公平、更綠色、更可持續的世界。
但不幸的是,要實現這些目標,世界仍然面臨5萬億至7萬億美元的資金缺口。實際上,資金問題不在于短缺,而在于資金流向何處。我們需要調整資金和投資方向,實現消除貧困、減少不平等和保護地球的全球目標。這需要我們從政府預算中重新劃撥資金,同時立足于私營企業,為可持續發展融資。
為此,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已制定了可持續發展投資者地圖(SDGInvestor Map),為投資者提供中國低碳經濟融資和投資機會的市場情報,分享健康、可持續農業、可再生或清潔能源、可持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商業機會。
世界作為一個共同體,目前正面臨從疫情到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滅絕危機在內的眾多挑戰。這些挑戰無國界之分,各國必須共同努力克服障礙。